公民科學家參與海洋生態調查,潛水員帶您一探小琉球海底世界
每年 4 到 9 月是臺灣潛水旺季,墾丁、小琉球、東北角、澎湖、綠島、蘭嶼等知名旅遊熱點,吸引許多遊客前往體驗浮潛、自由潛水、水肺潛水、SUP(立式划槳)等活動。大量人潮湧入景點與離島帶來商機,卻也對自然環境和生態帶來衝擊。綠色和平長期關注臺灣海洋議題,也注意到觀光發展和生態平衡之間的矛盾,希望透過海洋生態調查和公民科學家計畫,更加深入了解當地的海洋現況,號召愛海民眾為大海發聲。
臺灣四面環海,水上遊憩活動種類多元,每年 4 到 9 月的潛水季節,墾丁、小琉球、東北角、澎湖、綠島、蘭嶼等知名旅遊熱點,吸引遊客前往體驗浮潛、自由潛水、水肺潛水、SUP 等活動。大量人潮固然帶來了商機,卻也對自然環境帶來衝擊。
以 2022 年 7 月的小琉球為例,假日觀光客高達單日萬人,當地淡水資源吃緊,必須實施分區限水。數十萬人潮踏壞潮間帶生態;近年蔚為流行的 SUP 出入岸邊,則干擾了海龜產卵‧資料來源:報導者,遊客年破百萬、今夏首度限水,小琉球遊客「總量管制」可能嗎?。
綠色和平長期關注臺灣海洋議題,注意到小琉球觀光發展和生態平衡之間的矛盾,希望透過海洋生態調查和公民科學家計畫,更加深入了解小琉球的海洋現況,進而喚起大眾對海洋管理議題的關心。
文章目錄
什麼是海洋生態調查?如何成為海洋公民科學家?
要前往小琉球進行專業的海洋生態定量調查,首先必須具備「水肺潛水」技能。因此,綠色和平與近年致力推廣公民生態調查的 BlueTrend(藍色脈動)‧ BlueTrend(藍色脈動)
BlueTrend(藍色脈動)關注臺灣海洋生態,並耕耘海洋保育相關議題,與多位海洋生物專家、學者、民間潛水業者合作,出版《海洋博物誌》系列、小琉球潛水地圖、望海巷灣潛水地圖等實體著作,近期更推出海洋教育桌遊,期待以文字、影像和遊戲,帶動民眾重新認識海洋,思考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如何平衡。團隊合作,執行這次調查計畫。
BlueTrend 團隊有豐富的海洋生態調查經驗,於 2021 年開始建構「海洋公民生物資料庫前往:海洋公民科學家生物資料庫」,搜集超過 6, 000 張民眾所提供的海洋生物照片,舉辦公民科學家課程邀集潛水員,並與海洋生物專家合作,將臺灣海域常見的 2,800 多種生物建立於資料庫中。期待透過豐富的影像記錄,讓未來的研究員或政策制定者透過照片資料庫,能夠觀察生物種類變化、檢視海洋保育成效。
一般的觀光潛水和專業海洋生態調查有什麼不同?
海洋生態調查絕不能馬虎,參與調查的成員至少須具備潛水長潛水長是國際標準組織(ISO)的休閒潛水服務標準中的 3 級潛水員—潛水領隊(ISO 24801-3)的代稱,負責其他持證潛水員的安全。
當您進行潛水活動,並被分配了一名潛水嚮導,那麼該嚮導通常具備潛水長資格。他們對潛水地點瞭若指掌。
他們組織團隊和後勤工作,並管理可能發生的任何問題,同時也負責計劃潛水、潛水簡報、租賃裝備分配、船隻協調以及水下活動。資格,有足夠經驗及專業技能,能夠迅速對水下的環境與變化做出反應。潛水員們各自負責拉穿越線、放框、拍照、記錄的工作,必須辨認環境中的指標性生物(魚、底棲無脊椎生物)及數量,並記錄海域底質狀況。
在調查期間,BlueTrend 團隊就曾因天候不佳遇到打雷,必須延後出航。也曾因高雄暴雨,污水隨高屏溪沖向小琉球水域,讓原本能見度可達 20 公尺的清澈海水霎時一片污濁,潛水員連身旁的穿越線都看不清楚,只好果斷取消調查。
正由於海洋生態調查不易,若要更完整地了解特定海域的生態現況,除了需要有專業潛水員們依循嚴謹步驟進行定量調查,民眾在旅遊之際隨時隨地拍攝記錄的影像也很重要,這些照片不只能分享在社群平臺,獲得家人朋友的讚,更有機會成為定性調查的資料,為臺灣海洋生態研究留下珍貴紀錄。藉由定量和定性兩種調查方式相輔相成,才能使資料庫更加詳實。
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鍾孟勳本身就有潛水經驗,也曾在臺灣各地和海外潛水旅遊,並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,參加基隆潮境保護區的公民科學家培訓課程。這次來到小琉球進行專業生態調查,他表示,水下調查不像潛水旅遊,需要攜帶更多裝備、器材。在水下也要避免傷害到珊瑚,或是影響其他水中生物。「這其實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,經過訓練之後,不僅自己的潛水技術有所精進,更能認識水下的生物和牠們的生態價值,是非常值得的工作。」
有潛水能力,就可以為保育海洋生態付出心力
2023 年 8 月 17 日至 20 日,綠色和平海洋專案團隊前往小琉球,與 BlueTrend 一起進行海洋生態調查,並舉辦「小琉球公民科學家培訓課」,邀集十餘名潛水員來到當地參與調查行動,學習如何在水下辨識、記錄海洋生物。
清除覆網保育有成,盼更多大型魚類與海龜同游
綠色和平研究員 Achi 曾參與綠色和平於 2020 年進行的「光影珊瑚」行動,記錄沿海珊瑚礁白化的狀況,也曾與海生館的樊同雲教授合作種植珊瑚。這次來到小琉球進行水下調查,他拍下多張海龜漫遊於海中的照片,Achi 分享:「受益於豐富的珊瑚礁生態資源,小琉球是全臺灣最常見到海龜的地方,而這也是過去清除覆網保育有成的結果。」
然而健康豐富的生態系,不應該只有一種生物,Achi 發現有些調查的地點並未見到太多的魚群、珊瑚覆蓋率並不高。「這或許不是小琉球當地才有的問題,而是臺灣海洋生態環境普遍有的問題,就是缺少大型魚類與海洋生物。」
與十幾名潛水員一起潛入海中觀察、記錄海洋生態,也讓他相當感動。「潛水員相對其他類型的海洋遊憩者,對海洋生態的瞭解會更深入,即使本身不是環境工作者,只要有潛水能力,就可以為保育海洋生態付出心力,而這也是他們成為海洋公民科學家非常好的條件。儘管如此,學習如何簡單辨識海洋生物還是需要花費心力,這對一般潛水員來說是很挑戰的,因此這次有這麼多潛水員願意投注心力參與活動,真的是非常令人感動!」
期待海島子民學習與海共存,珍惜海洋
同樣參與此次公民科學家行動的葉凱平,曾在 2021 年參加綠色和平八斗子淨海行動,當時他與其他潛水志工共清出 422 公斤的海底廢棄物,令他大為震驚。
回憶起八斗子的淨海經驗,葉凱平相當感慨。「以八斗子為例,當地雖然是海保區,但垃圾很多,也沒什麼魚。這一次到小琉球參與公民科學家培訓課,海底乾淨許多,但除了海龜,沒看見其他大型魚類。」
儘管已有多次潛水經驗,這次親自下水參與海洋調查,仍令凱平感到特別。除了用水下攝影機捕捉到海龜、小丑魚、雀鯛等生物的身影,凱平也覺得這是個難得的機會,讓他能為環境做一點點事,透過行動帶來改變。他更期待:「生活在臺灣這座海島的人們,能夠學習與海洋共存,了解海洋資源的珍貴。」
制訂《海保法》,挽救臺灣海洋生態的第一步
綠色和平於 2021 年展開專案,與專家學者、漁民、在地團體聯手推動制定《海洋保育法》。
2023 年 5 月,成功凝聚了 16 萬人的力量,更透過實際連署、電話陳情等行動,獲得高達 86 位立法委員的支持,推動《海洋保育法》的立法工作。然而《海洋保育法》在立法會期並未完成審查和三讀,海洋的未來仍然面臨巨大的威脅。
儘管感到遺憾,綠色和平專案團隊並未放棄,透過拓展臺灣海域的生態調查,擴大港口魚種資料的蒐集,研究更多由民間自主成立海洋保護區的可行方法,繼續持續推動《海洋保育法》的立法進程。
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鍾孟勳強調:「海洋保育法可以建構一套整體海洋的保護機制,透過海洋保護區的劃設,並透過公民參與加強管理,在恢復生態健康的同時也創造共榮的永續產業,讓海洋遊憩,近岸漁業與海洋保育並行共存。」
無聲的海洋仰賴你我共同守護,而海洋保育法是挽救臺灣海洋生態的第一步,唯有建立整合性的海保法規、管理標準、執法基礎,才能系統性且全面地杜絕破壞海洋的因素。邀您與綠色和平共同呼籲政府盡速制訂《海洋保育法》,擴大臺灣海洋保育區,挽救有海無魚的危機,使您我及未來世代都能擁有美麗的蔚藍大海,與海共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