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首頁 v2018

推動改變

專題報導 海洋
5 mins

臺灣海洋保育先驅邵廣昭堅持超過40年:這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

作者: Greenpeace 綠色和平

邵廣昭是海內外知名的魚類學家,在海洋保育的領域耕耘超過 40 年,打下重要的基礎。他多年研究數據證明臺灣海洋生物多樣性嚴重流失,50 年來漁獲量銳減一半,亟需落實保護措施。他在推動海洋保護遇到哪些困難?2021 年起邵廣昭與綠色和平合作,期待合力守護臺灣海洋生態。

為了守護環境永續,您願意堅持多久時間?儘管推動改變的路途漫長崎嶇,仍有許多人持續在崗位上盡己所能,只為了留住美好的地球家園給下一代。

在臺灣,有一位學者在海洋保育的領域中耕耘超過 40 年,即使退休後依然繼續付出心力,更進一步與綠色和平合作推動《海洋保育法》、呼籲擴大設立臺灣海洋保護區。他就是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榮譽講座教授、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前執行長──邵廣昭。

童年美好回憶:海洋生物豐富、與自然生態相伴

回想起與海洋的不解之緣,邵廣昭腦中浮現孩提時期的美好畫面,「我小時候出生在基隆,離海邊很近,常常跑到海邊去玩水,去和平島及八斗子的海邊游泳、海灘或岩礁的潮間帶遊玩。那個時候的印象是大自然很美麗,海底生物非常的多,從橋上面看下去,海裡面有非常多的魚。走到海邊,貝殼、寄居蟹也很多,隨便你看,隨便你撿。」

直到大學二年級,邵廣昭由臺灣大學畜牧系轉到了動物學系的漁業生物組,開始接觸魚類相關知識,之後攻讀臺大碩士時,便投入魚類分類和海洋生態的研究。原來他喜歡魚嗎?邵廣昭打趣地說:「其實我喜歡植物,原本想讀植物科系」,沒想到生命轉了一個大彎,也造就他數十年為臺灣海洋保育研究打下關鍵基礎。

臺灣知名海洋學者邵廣昭,長時間投入研究魚類分類與海洋生態研究,並積極推動臺灣海洋保育。
臺灣知名海洋學者邵廣昭,長時間投入研究魚類分類與海洋生態研究,並積極推動臺灣海洋保育。 © Greenpeace

驚見海洋資源快速流失,致力推動海洋保育

1978 年,邵廣昭碩士畢業,為了協助中研院指導教授的研究,跑遍全臺進行水肺潛水調查,「那時算是臺灣第一批自己下海去研究的科學家,看到了當時全臺各地的海底景觀和海洋生物是多麼豐富,魚非常多。那時每趟潛水採集都有很多沒見過的種類,讓人非常地興奮,因為過去都沒人發表過。」

邵廣昭對海洋充滿了好奇,「人類對我們地球的海洋的了解,遠遠不如外太空。所以我做魚類分類,從最簡單的魚市場採集,到親自下海去潛水調查,珊瑚礁做完之後發現還有很多生態系沒有做,我就開始做沙泥地、岩礁岸、大洋、深海。可以說把臺灣周邊海域的各種生態系,大概有哪些魚種、數量和分布都調查清楚。」

然而,累積 40 多年的調查資料在做整理比對後,讓邵廣昭發現一個令人難過的事實。「在過去的 30 至 50 年之間,大家只注重經濟發展,對於環境生態保育其實不太在意。我看到海洋環境和生態的狀況是一路往下掉,魚越來越少,海被破壞越來越嚴重,就覺得海洋保育真的應該要趕快來推動了。所以大概在 30 年前我就開始倡導海洋保育的重要。」除了平時進行的基礎研究外,邵廣昭致力於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建立、海洋保育的基礎和應用研究,以及教育和宣導。

如今邵廣昭已退休多年,但他比退休前更加忙碌,除了主持研究計畫、進行環境評估調查,還會協助政府部門審議海洋保育相關議案、提供諮詢和專業意見,同時擔任數個 NGO 的理監事,也受邀兼課、演講、寫文章、接受採訪與錄製廣播節目等。

雖然行程滿檔,邵廣昭卻非常甘願,「我們沒有把上一代留給我們的資源,原封不動地留給下一代,我覺得這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。所以這是為什麼這三十年來,我努力在想要把海洋的真相告訴大家。」

邵廣昭早在40多年前,就已開始以水肺潛水調查海洋生態,算是臺灣第一批自己下海研究的科學家。
邵廣昭早在40多年前,就已開始以水肺潛水調查海洋生態,算是臺灣第一批自己下海研究的科學家。 © 邵廣昭

臺灣海洋面臨的困境,保育之路崎嶇難行

邵廣昭是臺灣推動海洋保育的先驅,教出許多相關領域學者或專家,具有相當的影響力。不過,要真正為海洋達成有效保護,並沒有想像的簡單。邵廣昭觀察:「雖然臺灣多多少少有一些保護區,有幾十個,但是成效並沒有預期這麼好,可能一方面是管理不到位,二來是大家對保護區的功效也不是那麼清楚。」

由於缺乏具整合性的監管、執法取締,使保護區的效果大打折扣,加上教育宣導不足,在利害關係的衝突之下,難以取得共識。「漁民通常觀念都會覺得,所有的海域都可以捕魚,只要有一塊不能去,就覺得會影響到他們的權益和生計。民意代表看到的是選票,所以就多半不願意支持海洋保護區的劃設。」數年來,保育相關措施一再遭到延宕

其實臺灣沿近海漁獲量在過去 40 至 50 年已減少一半,嚴重打擊漁民生計。如果劃設海洋保護區禁漁一段時間,魚群會逐漸繁殖並進入非禁漁區,不僅能幫助海洋資源永續,對漁民來說也是更長遠的收入。只是,這都需要給海洋生態一段較長的時間恢復,無法立竿見影,更應全面評估實施成效。

邵廣昭進一步說明:「海洋保護區過去是漁業署在主政,但他們過去的任務常是要照顧漁民的生活,希望漁民多賺錢。還好海洋保育署在 4 年前成立,本身的任務就是要保護海洋生物,所以我們很希望《海洋保育法》可以很順利地如期通過之後,臺灣真的有一個主管單位可以針對已劃設的海洋保護區去好好統籌,規劃、管理、協調、監督、考核、輔導、補助和與國際交流接軌。」

與綠色和平聯合推動,力促擴大海洋保護

即使推動困難,邵廣昭仍不願輕言放棄,繼續堅持推廣海洋保育的措施,也不厭其煩地呼籲建置及開放資料庫的重要性。因此,2021 年,綠色和平海洋專案團隊邀請他協助提供研究數據、一同推動擴大設立臺灣海洋保護區、制定《海洋保育法》的時候,他也欣然答應合作。(延伸閱讀:生態和經濟可以共存,推動臺灣設立30%海洋保護區

「當我看到綠色和平願意跳出來,願意倡導海洋保護區,我當然是打心底非常高興,也很願意支持,這也是配合國際上 2030 年 要 30% 海域劃成保護區的倡議。」

2021年2月25日,邵廣昭與綠色和平共同舉辦記者會,揭露臺灣海洋的魚群種類與數量銳減,力促擴大設立海洋保護區。
2021年2月25日,邵廣昭與綠色和平共同舉辦記者會,揭露臺灣海洋的魚群種類與數量銳減,力促擴大設立海洋保護區。 © Greenpeace

邵廣昭分享道,「《海洋保育法》更是相關,因為《海洋保育法》幾乎就是海洋保護區的專法,裡面所談的各種條例都是在談海洋保護區,臺灣過去就是少這一塊,政府要依法行政。如果沒有法條要如何要錢要人?有什麼理由來做這些事情?所以我非常願意跟綠色和平一起來努力。」

原來他早就認識綠色和平,「我從四十多年前看到綠色和平反核試開始,為了引起大眾的注意有很多抗爭,而且很勇敢地願意去講出不對的地方,這個當然會得罪不少人跟政府。但最近這些年來,我覺得綠色和平在倡議的行動方式,都是很理性的,符合科學的精神,也符合我自己的理念,所以就很願意幫助綠色和平來推動海洋保育的工作。」

逐漸看見希望曙光,海洋保育陸續迎來進展

近年來,邵廣昭與綠色和平及多方團體的努力之下,逐漸看見越來越多人關注保護海洋的議題。2022 年,綠色和平為了促使行政院公開回應《海洋保育法》立法倡議大聯盟的訴求,在 2 個月內號召超過 5,000 人於「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」簽署附議,以及超過 280 間商店加入「友善海洋店家」,共同提高公眾意識。

「常常在外面演講,或是寫文章、參加一些會議,都能夠得到不少人的共鳴,或是來給我提供一些更好的建議,所以我覺得很多都是正面,都讓我覺得充滿了希望,大家還是會做理性的判斷,支持正確的事情。」

邵廣昭注意到政府在過去幾年來,也做了一些努力,「漁業署很努力在推一些限漁的措施,也願意把資料逐漸地開放出來,我覺得這些都是好的。行政院或內政部很多年前就在推『自然海岸零損失』、《海岸管理法》、《濕地保育法》等。環保署立法《水污染防治法》,讓海洋污染可以獲得很明顯的改善。當然最高興還是 4 年前,海委會下成立了國海院和海洋保育署,能夠讓海洋保護的功能更健全。」

邵廣昭親眼見過臺灣海洋生態豐富的美好時期,認為自己有責任將更好的環境留給下一代。
邵廣昭親眼見過臺灣海洋生態豐富的美好時期,認為自己有責任將更好的環境留給下一代。 © 邵廣昭

出錢出力保護海洋,期許臺灣海洋重返往日榮景

「綠色和平在後來二三十年做的方向很廣,而且都很符合實際上海洋保育的需求,不管是過度捕撈、非法捕撈、海廢和氣候變遷的問題,直到最近的海洋保護區,我都覺得非常的好,尤其是發動很多的連署,都發揮了作用,我常常在演講的時候就會用到綠色和平的影片。」

與邵廣昭接觸的過程,都會感受到他的學者風範,而且非常親切熱心,給人溫暖又慈祥的印象。進一步了解後,發現原來他除了協助許多 NGO,也同時是綠色和平的捐款會員。「不記得多少年前,我就開始捐了一點錢,雖然也不多,但畢竟是盡一分心力,表示支持,所以我也覺得滿開心的。也很希望綠色和平繼續努力,在海洋保育這一塊堅持下去,希望大家也一起來支持。」

只要是海洋保育相關、具有科學依據的訴求,邵廣昭都大力支持。兒時的美好回憶,讓邵廣昭對臺灣海洋重滿期許。

臺灣海洋生態學者邵廣昭期許綠色和平堅持保育海洋,希望臺灣環境能恢復往日榮景。
臺灣海洋生態學者邵廣昭期許綠色和平堅持保育海洋,希望臺灣環境能恢復往日榮景。 © 邵廣昭

「臺灣的生物種類非常的多,如果用陸地的面積來算,我們是別的國家的 400 倍;如果就經濟海域的 200 浬當分母來除的話,我們大概也有 31 倍。所以臺灣的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,很值得我們大家驕傲和珍惜。」

他希望有更多人能去了解,臺灣的海原來是非常美的,「但只有現在活到六七十歲以上年紀的人,才能去回憶以前的樣子。現在海底有沒有辦法回到以前?我覺得是有可能的,只要海洋保育、海洋保護區做好,就會慢慢回來,讓生物有個安全的家,就有希望重現三、五十年前臺灣海洋的榮景。」

延伸閱讀:

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