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影《我家有個開心農場》:放手交給大自然機制,恢復生物多樣性
2018 年美國上映的紀錄片《我家有個開心農場》,榮獲棕櫚泉國際影展觀眾票選獎、波德國際影展最佳紀錄長片等多項大獎。電影以輕鬆易懂的方式,呈現死寂土地恢復生命力的過程。也許保護環境只需一個決心,大自然會完成剩下的工作。
曾五度榮獲艾美獎的美國導演 John Chester,耗費十年拍攝與記錄,並在 2018 年於美國上映紀錄片《我家有個開心農場》(The Biggest Little Farm)。影片講述他與妻子 Molly 為了圓滿夢想及履行對狗狗 Todd 的承諾,而打造以自然農法為原則的農場,過程歷經的艱辛與啟發。
在地球面臨土地退化、氣候變遷、生物多樣性流失、糧食系統失衡等多重衝擊的現今,這部紀錄片也許可以帶給觀眾不同的觀點,為全球艱鉅考驗提供解答。
文章目錄
開心農場的祕密武器:讓大自然成為最佳戰友
紀錄片攝影師 John Chester 和擔任健康私廚兼部落客的太太 Molly,一直夢想打造一座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農場,但居住在加州小公寓的現實,讓他們只能暫時擱置理想。直至領養的狗狗 Todd 因吠叫、干擾鄰居等問題,迫使他們考慮「也許是時候擁有一座農場了」。
在親友投資與支持下,對務農一竅不通的 John 和 Molly 找了一塊 200 多畝的荒廢農地(約 6,060 坪),卻發現這塊土地又乾又硬,毫無生命和養分,只好尋來自然農法專家 Alan 協助,他給予的目標是: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運作,以多樣化的型態自我調節。
他們將農地原有的作物移除、修復水池和灌溉系統、建置先進的蚯蚓堆肥場等,短短半年就花光第一年的預算。接著種植果樹、草地、蔬菜等覆蓋作物、挖溝渠引流水源,然後畜養許多雞、豬、牛、羊和鴨,逐漸轉動農場的齒輪。
第二年,John 和 Molly 的農場共養 200 多種動植物,光果樹就種了 75 種,更出現許多野生動植物的身影。農場看似上了軌道,沒想到考驗才剛要開始。郊狼破壞圍欄咬死很多雞鴨、小鳥啄食果實造成 70% 農損、數萬隻蝸牛繁殖破壞果樹健康、數百隻地鼠挖洞又啃死樹木、氣候變遷導致加州面臨漫長乾旱。與此同時,Alan 因病過世,John 和 Molly 失去重要依靠如雪上加霜。
不想藉由投藥解決問題,可以怎麼做?他們漸漸發現,大自然食物鏈的機制也許就是最好的解方。把鴨子送去果園吃樹上的蝸牛,糞便和尿液成為果樹的肥料;牛羊糞便引來蒼蠅又長蛆,正好成為雞的食物,控制蒼蠅數量;派農場的狗狗保護雞舍,郊狼改以地鼠為獵物。農場與野生動物各有功能,互相制衡,形成永續循環。
沒想到在不干預生態發展的情況下,更多猛禽進駐,倉鴞、貓頭鷹、老鷹以小鳥和齧齒類動物為食,使食物鏈較底層的動物數量獲得平衡。此外,由於農場種植大量且多樣作物,下大豪雨時,土壤不僅儲存超過一億加侖的水,表面土層也不會被雨水沖刷破壞。
原本死去的土地,如今變得肥沃,帶來更多生命。第七年,John 和 Molly 不再孤軍奮戰,大自然成為他們的最佳戰友,夢想終於化為現實。他們開放遊客參觀農場,推廣自然農法的觀念。對 John 和 Molly 來說,這分堅持已不是為了證明自然農法會成功,更是為了自己的下一代。
慣行農法vs. 生態農法
目前全球大部分農業為了收成穩定和美觀,多採取「慣行農法」,使用農藥去除害蟲、以除草劑減去雜草,並施用化肥刺激作物生長,趨向工業化與密集式生產。然而,長期投放化學藥劑不但破壞土壤微生物的平衡,更會在作物殘留化學物質,進入人體。土壤改變就更難種出作物,農人只好使用更多藥劑,甚至尋求基因改造的種子,成為惡性循環。
隨著環保和健康意識提升,有機農法、友善耕作、自然農法等概念獲得關注。「有機農法資料來源:無毒農:【農貓老師講堂】無「機」之談:慣行與非慣行的差異」受較嚴格的認證規範,包含不得使用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,且鄰近田區和位於上風與上游的農地也不得使用,以及必須通過檢驗,符合標準才能標榜「有機」。
「自然農法資料來源:樹仔下:【樹仔下食農教室】慣行?無毒?友善?有機?自然農法?」則是以順應自然為原則的農作方式,不施用任何外在農藥和肥料,以大自然相生相剋的法則處理病蟲害等問題,例如「鴨間稻」就是將鴨子放進水稻田中,吃福壽螺等害蟲,鴨子糞便也成了稻米的肥料。
然而,以務農為生的人來說(尤其種植單一作物),改作有機或自然農法的成本太高,要在短時間內量產更是困難。為了養活自己和家人,很少人選擇耗費漫長時間改造土地。
工業化農業導致土地退化
《我家有個開心農場》中,John 和 Molly 的農場周圍全是大型單一作物農場,包含曾養了 300 萬隻雞的巨型養雞場、大型覆盆莓果園和酪梨園,反映出現代農業的普遍樣貌。
事實上,全球糧食系統從生產、加工到配銷等環節,常常是跨國農產綜合企業把持,尤其是俗稱「the Big Six」的六大跨國企業the Big Six 包含來自德國的巴斯夫(BASF)和拜耳(Bayer)、瑞士的先正達 (Syngenta)、美國的孟山都(Monsanto)、陶式化工(Dow)和杜邦(DuPont),共掌握全球 75% 農藥市場和 63% 種子市場,更能介入農產貿易政策和糧食價格。(延伸閱讀:糧食危機?4大真相揭露企業操控糧價獲利,通膨加劇飢餓問題)
大規模單一且密集種植或畜牧的農場,長年來導致土地退化、助長氣候變遷。根據聯合國於 2019 年發布的《氣候變遷與土地特別報告》,全球超過四分之一土地陷入「人為退化」危機,每年流失 240 億噸肥沃土壤。土地退化的後果包含作物產量下降、生產成本提高,最終可能引發沙漠化。
過度耕作、化學農藥使用、過度開發等,都是土地退化的主因。報告指出,23% 人類溫室氣體排放來自農業和土地使用,然而,這些代價所生產的糧食,有 25% 至 30% 是被浪費掉的。(延伸閱讀:電影《浪費食物的故事》:全球三分之一糧食被浪費,問題出在哪?)
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服務政府間科學及政策平臺(IPBES)警告,若要預防災難性的物種滅絕,必須停止放任擴張工業化農地,致力復育自然生態與多樣性。
神奇的生物多樣性
「複雜、多元的事物,全都支撐強化著彼此,你會看見一個生命的網絡」──《我家有個開心農場》導演 John Chester
紀錄片展示了生物多樣性的重要,小從蚯蚓、蜜蜂、蝸牛,大到郊狼、貓頭鷹、狐狸,證明大自然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角色與功能,彼此的存在更是息息相關,透過食物鏈和物種習性,使土地與環境更加健康豐饒。當生物種類越多元,環境與生態的韌性與永續性就越強,更有助於調節氣候、鞏固糧食安全,以及減少傳染病風險。(延伸閱讀:與您我存亡息息相關,卻常被忽略的「生物多樣性」)
例如,森林中的大象藉由啃食、踐踏小樹,幫助其他樹木分配到更多陽光和養分,給予其他物種更多生長空間。海龜則透過啃食海草維護海草、海床及珊瑚礁的健康,而珊瑚礁生態系的小魚會清理海龜身上的寄生蟲,形成互惠關係。
這就是生物多樣性的美妙,環環相扣。所謂的生物多樣性(biodiversity)包括遺傳多樣性、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多樣性。然而,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正快速流失。目前,全球只有 15% 森林未受破壞,3% 海洋未遭人類染指,導致地球上哺乳類、魚類、鳥類、爬蟲類與兩棲類的平均數量減少 60%,約 100 萬物種瀕臨滅絕。(延伸閱讀:什麼是生物多樣性?對人類的重要性?)
復育自然的有效方式:野化
好消息是,根據科學家估計,只要修復全球 15% 土地並停止更多破壞,將可能阻止 60% 預期的物種滅絕。如何修復土地?也許「自然野化」可以成為重要助力。
「野化」(Rewilding)是以低度人為干擾的方式,讓一片範圍的生態自然復育、恢復生物多樣性。例如,與其精緻地修剪和維護草坪及庭園,可以「放任」土地長出野花與雜草,吸引不同生物前來,不僅增加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,也可成為野生物種(例如鳥、蜜蜂、蝴蝶)的中繼休息站和綠色廊道。《我家有個開心農場》就是運用野化的概念,重新活化了土地。
不過,若要有效野化,吸引來的可能不僅是多數人喜歡的益蟲,還包含沒那麼討喜的「害蟲」,例如蛇、老鼠或蚜蟲。就像 John 所說:「農場越繁榮,就有越多害蟲,果樹長得越好,就會有越多鳥」。因此須要調整觀念,將「動植物須按照人類的審美和喜好生長」改為「人類是自然生態的一部分」,與自然和平共處。(延伸閱讀:「野化」是復育自然的有效方式!城市也能守護生物多樣性)
在自然和干預之間找出平衡
雖然《我家有個開心農場》是記錄長達十年的故事,但導演以輕快幽默的敘事方式,帶著觀眾經歷他們逐步「打怪破關」的過程,使電影不僅不沉悶,還讓觀眾很有參與感,也漸漸認識生物多樣性的重要,是一部兼具娛樂和教育意義的紀錄片。
John 和 Molly 的農場花了七年才成功將一片死去的土地重拾生命,我猜他們當初完全沒預料到工程會這麼浩大。重重困難也讓我見識到,破壞珍貴土地的代價是如此之高,要修復它的成本竟這麼驚人,但真的非常值得。
當然,試著控制土地往往也會衍生出意想不到的局面。紀錄片提到「我改善土地的每一步,似乎都為新的害蟲打造出完美棲息地」,直至後來才意識到「我們無法控制這個地方」。人類一直試圖掌控大自然,卻無法接受所有後果,因為所謂的「害蟲」都是依照人類的需求和目標而定義,但對大自然來說,牠們只是適合這個環境的一員,沒有好壞。
老實說,一定的干預程度仍難以避免,畢竟還須顧及合理的現實需求與安全。不過,唯有放下掌控、順應自然,才能真正與地球共存。因為「地球的生態系統也是這樣運作的,從這個角度去看,這真的很完美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