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環境教育和氣候變遷教育?有哪些教材與教案可以利用?
氣候變遷教育教些什麼?西方國家好像比較普及?臺灣也有課程教學與教材嗎?其實有越來越多環境與氣候教育的媒材與資源,跳脫單單只是透過課本的學習,運用多樣與有趣的媒介,如遊戲、動畫、電影、實地參訪、親身參與,讓環境議題更加生動不枯燥,輕鬆吸收環境知識!
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(簡稱 108 課綱)在 2019 年正式上路,而環境議題被包含在「19 項議題」內。什麼是環境教育?在講求升學、成績的教育系統中,需要花時間在這上面嗎?
對綠色和平來說,什麼是環境教育和氣候變遷教育?
我們身處城市生活,似乎離大自然很遙遠,但其實您我與自然環境緊密相連,互相影響和依存,卻往往忽略它對我們的重要性,需要透過分享、導覽、解說,進一步思考和認識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環境與氣候。
乾淨的水與空氣、豐富的生物多樣性,與宜居的氣候,是人類社會繁榮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,此刻卻面臨巨大的挑戰:環境遭受污染、生物多樣性急遽喪失、塑膠微粒無所不在,以及與極端氣候現況環環相扣的社會正義、世代正義議題。
環境與氣候教育從討論這些議題出發,除了探究永續發展的目標與意涵,也為了將維護環境的價值與態度深植年輕同學的內心,促進在生活中採取行動。簡單來說,透過學習,提高對環境與氣候議題的敏感度,培養對環境議題耳聰目明的公民,發揮影響力、創建更公平的未來,這就是環境與氣候變遷教育!

環境教育包含哪些範疇?氣候變遷教育有多重要?
根據臺灣教育部「十二年國教課綱」環境教育課程,環境教育分為五大主題,包括環境倫理、永續發展、氣候變遷、災害防治、永續資源和能源利用。換言之,氣候議題只佔了五分之一,但在綠色和平看來卻至關重要。尤其極端氣候為全球社會帶來快速的變化,也使學習氣候議題時必須跨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分野,邁向跨領域與多元的內容。
環境與氣候教育的多元為教學現場帶來不同的內容與機會,並且衍伸出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訴求,讓氣候不只是課程,更是運動。
其實氣候變遷教育在西方,至是臺灣許多體制外的學校,早已成為主流之一。不論是地理、社會、人文、大氣、或甚至藝術及語文,都經常以氣候變遷為核心,發展各種面向的知識與素養教育,鼓勵同學們積極以學生的身分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。
瑞典少女格蕾塔・桑柏格(Greta Thunberg)發起氣候行動(#FridaysforFuture),要求瑞典政府正視氣候危機,啟發全球社會包括臺灣的年輕人起而行動,讓青年氣候運動遍地開花。從自然科學延伸到社會科學、從課堂教學到課堂之外的行動與實踐,環境與氣候教育的內涵,非常豐富!
- 延伸閱讀:臺灣學生達成不可思議的氣候里程碑

環境和氣候教育好像很深奧、嚴肅,感覺很有距離?
一點也不會!在課堂學習之外,參與講座、參訪與戶外學習、體驗,甚至遊戲或動畫,都是加深環境與氣候意識的好方法。音樂家與歌手透過動人旋律與 MV 探討海洋守護,藉由電玩場景帶出氣候危機的面貌,以氣候變遷為主題的漫畫,與帶出氣候變遷與地球環境的關聯的共讀繪本,溝通環境議題、促進更多參與和關心的多樣媒材,可能豐富得令您驚訝!
綠色和平如何推動氣候變遷與環境教育?
一直以來,綠色和平的使命是督促政府與企業制定永續政策,推動環境友善的生活選擇與行動。除了系統性的改變,公眾認知與素養的提升也是一大關鍵,從小扎根的教育也就更加重要。

2020 年開始,綠色和平透過與教育現場的教師交流,籌備氣候教育資源,並於 2021 年 4 月正式啟用「Green Future Academy 氣候變遷及環境學習平臺」網站,內容分為氣候、能源、海洋、森林、塑膠、生活六大主題,至今已累積 30 門相關課程,為第一線有心的教育工作者、同學與家長,提供豐富的教材與資源。2022 年豐碩的成果包括:
- 進入全臺近百所國高中校園,進行氣候變遷議題教育
- 舉辦線上與線下教師工作坊,與近 200 名臺灣教師互動交流
- 設計「未來發言人」氣候實境遊戲,與 400 多名同學近距離討論國際局勢下,氣候變遷議題的影響
- 2022 年 9 月,推出氣候變遷系列動畫《最後一棵樹》,3 週內吸引百萬青年觀賞
為了將環境與氣候教育資源帶到更多人身邊,綠色和平致力於讓環境守護的意識深植人心,將倡議結合教育,撒下種子,期待與新一代的青年氣候領袖促進更多氣候行動。環境與氣候變遷教育需要您的支持!一起透過教育深根,促進臺灣的氣候行動遍地開花,實現永續的地球與家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