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首頁 v2018

推動改變

專題報導 氣候

電影《聖母峰》:改編自真實山難事件,如今因氣候變遷風險更高

作者: 綠色和平專欄作者 Tina Yuan

2015年上映的電影《聖母峰》改編自1996年的聖母峰山難事件,由巴塔薩科馬庫(Baltasar Kormákur)執導,傑森克拉克(Jason Clarke)、喬許布洛林(Josh Brolin)主演,帶觀眾看見8千多公尺高山的致命吸引力。如今攀登聖母峰的人數不減反增,但隨之而來的風險和環境問題卻更加嚴重。

每年的 3 月至 6 月是攀登世界第一高峰「聖母峰」(Mount Everest)的旺季,來自全球各地的登山愛好者趨之若鶩,賭上性命攻頂插旗,只為了完成「可以說上一輩子」的壯舉。

然而,高山險峻可不容輕忽,每年都有人為了征服高峰而喪命。2015 年上映的電影《聖母峰》(Everest)改編自 1996 年的聖母峰山難事件,真實呈現大自然的浩瀚與無情,以及人類想踏上世界之巔的渴望。

海拔8,848公尺的「聖母峰」是世界第一高峰,吸引全球許多登山好手挑戰登頂。
海拔8,848公尺的「聖母峰」是世界第一高峰,吸引全球許多登山好手挑戰登頂。 © Vixit / shutterstock.com

登上8848公尺高的聖母峰,隨時命懸一線

故事取材自 1996 年 3 月 30 日,來自世界各地的商業登山隊陸續聚集到尼泊爾,準備展開為期 40 多天的聖母峰遠征。領隊們向團員講解行程規畫和注意事項,隨隊醫護人員也叮嚀健康須知。抵達山區後,領隊為這批冒險者進行約 1 個月的攀登訓練,適應高海拔的稀薄氧氣後才開始登頂。

團員們都是經驗豐富的登山者,難掩自信和興奮之情。但在攀登的過程中,他們得在陡峭岩壁拉繩前行、在冰川高空上架長梯過橋,以及面對隨時出現的強風和崩雪,在在證明攀登聖母峰不是一般的危險。「冒險顧問登山隊」的領隊 Rob Hall(Jason Clarke 飾)強調,無論離山頂多近,下午 2 點必須下山,「你付我錢,我就要帶你安全回來。」

然而,這年山上非常擁擠,每個登山隊伍都堅持要在 5 月 10 日攻頂,使安全出現隱患。經過數週訓練,眾人從海拔 7,825 公尺的 4 號營地如期出發,這時團員已出現身體不適的狀況,所幸大部分的人都順利登頂。但考驗還沒結束,巨大風暴正快速靠近

電影《聖母峰》呈現登山領隊Rob帶團員在風雪中咬牙前行,一圓登上聖母峰的夢想。
電影《聖母峰》呈現登山領隊Rob帶團員在風雪中咬牙前行,一圓登上聖母峰的夢想。 © 《聖母峰》劇照

與此同時,第二次挑戰聖母峰的 Doug 嚴重落後隊伍,即使已經過了下午 2 點仍堅持要走到終點,不想再抱著遺憾離開。領隊 Rob 沒能堅持原則,只好陪 Doug 攀登,但抵達時已下午 4 點。風暴阻擋眾人的去路,第一批下山的團員筋疲力盡倒在雪地中,而 Doug 和 Rob 已沒有足夠氧氣支撐,失溫又缺氧,使他們無力在惡劣天氣和險峻路徑中前進

營地的駐紮人員嘗試出動救援,但暴雪之中他們無法帶回所有的團員,被迫隔天早上才能派人搜救。最終,這起山難事故共有 8 人長眠於山上

塞車的「死亡地帶」

攀登聖母峰的困難,不僅是路途遙遠或爬升數千公尺的體力考驗,當人類來到海拔 8,000 公尺以上後,就進入了俗稱的「死亡地帶」(death zone)。氧氣變得非常稀薄,必須仰賴氧氣瓶呼吸,大氣壓力也只有平地的三分之一,加上極端低溫,身體會開始衰竭,出現缺氧和失溫現象,甚至併發高山症、雪盲或昏迷等症狀。

要在這樣的條件下從事劇烈運動,對身體負擔非常沉重,加上高山天候瞬息萬變,暴風或暴雪都可能置人於死地。1996 年的 5 月 10 日山難遭遇暴風雪時,據說氣溫僅攝氏 -60 度,能見度極低,團員們被困在折返的路上,有的迷路、有的失足喪命。

攀登聖母峰須穿過許多冰川,登山者橫架長梯小心前進。
攀登聖母峰須穿過許多冰川,登山者橫架長梯小心前進。 © Zhosan Olexandr / shutterstock.com

其實,登頂後才是考驗的開始。通常登山者下山時已經耗盡體力,以這樣的身體狀態面對高山的危險環境,大大增加了死亡機率,尤其氧氣瓶在這時候可能已所剩無幾。

此外,多年來「濫發登山許可證」的問題一直存在,導致太多人同時塞在路線上,甚至要排隊登頂,延長了暴露在死亡地帶的時間,更延後下山的時間,多次釀成悲劇。據了解,光 2023 年春季就發了 479 張許可證,而當年截至 5 月底,已累計有 12 人死亡,5 人失蹤。

氣候變遷加劇天氣變化,增加山難風險

有「地球第三極」之稱的聖母峰是氣候敏感區,深受全球暖化衝擊。有研究指出,喜馬拉雅地區的平均氣溫已上升約攝氏 1.6 度,造成山上天氣更加變化無常,雪崩更加頻繁發生,大幅增加山難風險。

氣候變遷也導致冰川比往年更薄且更不穩定,在電影中可看見登山者須架設繩索、梯橋來跨越冰川與峭壁,在大風中行走險象環生,若固定的冰面不夠牢靠,安全設備可能隨時鬆脫,發生連環意外。

受氣候變遷影響,聖母峰上的冰川加速融化,使冰面越來越薄,也更容易發生雪崩。
受氣候變遷影響,聖母峰上的冰川加速融化,使冰面越來越薄,也更容易發生雪崩。 © Greenpeace / John Novis

聖母峰成全球最高垃圾場,污染水源及人民家園

《聖母峰》劇情來到聖母峰基地營時,領隊 Rob 從地上撿拾食品包裝垃圾,短短兩秒畫面呈現許多登山者缺乏專業素質,也點出聖母峰面臨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。

由於每年有越來越多登山客湧入當地,旺季時甚至有多達 600 人攀登聖母峰,也留下了大量的垃圾與碳足跡。據統計,每個登山者平均製造了 8 公斤的垃圾,且大部分都留在山上,垃圾量高達每年約 50 噸。山坡上散布了空的氧氣瓶、丟棄的帳篷和裝備、食物包裝、醫療廢棄物、人類排泄物,甚至罹難者屍體,成了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垃圾場。

每年前往聖母峰登山的旅客越來越多,卻留下大量垃圾,平均每人製造約8公斤垃圾,對環境造成嚴重問題。
每年前往聖母峰登山的旅客越來越多,卻留下大量垃圾,平均每人製造約8公斤垃圾,對環境造成嚴重問題。 © Vixit / shutterstock.com

除了近期製造的垃圾,氣候變遷使埋在冰雪中的陳年垃圾露出,隨著融化的冰川流到下游,污染水源和自然環境,也對當地居民的健康衛生造成嚴重威脅

當局為了解決垃圾問題,自 2014 年頒布措施,要求每位聖母峰登山客繳交 4,000 美元押金,若下山時帶走 8 公斤垃圾,便會退回押金。然而歷年看來成效並不顯著,也許對筋疲力盡的登山客來說,即使多 1 公斤都是沉重負擔。

聖母峰上的冰川是 12 條河流的源頭,為 16 個國家、近 20 億人口提供水資源。每一位登山者都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,遵守「無痕山林」(Leave No Trace)原則,留給大自然和往後的人們一個乾淨的環境。

與其征服高山,不如愛護大自然

電影《聖母峰》沒有高潮迭起的驚險劇情俗套,仍透過小細節經營出令人緊張的氛圍,讓觀眾很真實地隨著登山隊的視角,一起經歷這場冒險旅程。雖然前半段劇情可能略顯平淡,但對於有爬山經驗的人來說很有共鳴。

故事一開始,主角一行人接受喇嘛們的祝福、經過「索克拉遇難者紀念碑」(The Climbers’ Memorials, Thok La),又看見一名山友吸著氧氣被扛下山,不斷提醒觀眾這段旅程有多麼危險和難以預料。即便如此,依然吸引許多業餘登山客渴望登頂成就。

風雪中攀登高山的危險性很高,須要足夠的經驗和訓練,且具備理性判斷能力。
風雪中攀登高山的危險性很高,須要足夠的經驗和訓練,且具備理性判斷能力。 © johnny sharif / shutterstock.com

登山界有句知名問答:為什麼要爬聖母峰?因為它就在那裡。老實說,我很敬佩每位極限運動家的勇氣和能力,但我認為想要征服高山的原因大多不脫離想「證明自我」或虛榮心。

一位美國登山家 Alan Arnette 曾說:「許多缺乏經驗的登山客對於登頂太過於執著,即使當下身體早已出現狀況仍不願回頭。」這往往是悲劇發生的主因之一,電影也多次呈現登山者的傲氣和執著,彼此間存在微妙的競爭心理,因而失去理智判斷。

我曾經訪問一位擔任山林嚮導的臺灣原住民,他說他們從來沒有要征服山的念頭:「在山上很多事情不是你很強就可以的,很多突發狀況,對山要保持謙虛。」也是這分謙虛和敬畏,使他們重視自然環境的維護和共存,值得我們學習。

高山景致極美又令人心生畏懼,也是因為它的遙不可及讓人心嚮往之。「山永遠都在」,但請為它保留原來的壯麗和浩瀚。

延伸閱讀:

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