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的領導人:您有在解決氣候危機嗎?
2015年全球簽訂《巴黎氣候協定》至今,全球暖化的問題仍然嚴重,氣候災難不斷。然而,許多國家已經祭出重要的行動承諾。我們仍有機會守住攝氏 1.5 度的關卡,但需要政府與領導人的立即為氣候變遷行動。
五年多前,世界各國的領袖在法國巴黎創造歷史,全球 197 國共同簽訂《巴黎氣候協定》,決議致力減碳,將地球升溫控制在攝氏 2 度以內,並以限縮在 1.5 度內為目標。然而時間快轉到 2021 年初的今天,全球暖化仍在加劇,極端氣候的危機步步逼近。
打開新聞,除了席捲全球的疫情,我們看到的是延燒不盡的森林大火、融化柏油路的高溫,和讓上萬人流離失所的颶風與洪災。氣候危機衝擊的不只是弱勢的社群,還有珍貴的生物多樣性,將生態系統推向崩潰的邊緣。
文章目錄
守住《巴黎氣候協定》,我們仍有機會
雖然我們面臨嚴峻的挑戰,且各國政府在過去所做的遠遠不夠,但包括中國、日本、韓國等主要的碳排國,都紛紛祭出了重要的減碳目標與計畫,若世界的領導人們開始更積極履行在《巴黎氣候協定》的承諾,我們仍有機會扭轉危機。
根據最新的研究,若結合過去十年間各國所公布的減碳手段與承諾,《巴黎氣候協定》的目標仍然「有機會達到」。然而,「有機會」代表的並不多,要真正達到目標,需要政府不懈的努力,甚至持續提升目標,以及人民不間斷的監督。
首先,各國政府都應制定在未來十年內實際可行的減碳計畫,並將長程目標設定在 2050 年碳中和(淨零排放)。雖然因為疫情之故,原定於 2020 年 11 月舉行的全球氣候峰會(COP26)延後到 2021 年底舉行,氣候的工作卻不能停擺,反而應該利用這段時期,轉型至更有彈性、與自然結合的低碳經濟。
對抗氣候變遷政府應做的十件事
正因為持續超過一年的疫情重挫全球經濟,各國政府更應重新思考今後的重建策略,讓能源轉型的計畫能與經濟發展工作相輔相成。以下是各國政府應該努力的方向:
1. 從石油和天然氣逐漸轉型至綠色能源,創造更多再生能源相關工作機會
善用原有的能源勞動力,其中許多人已經具備將電力部門轉型至清潔能源所需的知識和經驗,應加以培訓利用。(延伸閱讀:什麼是正義的綠色轉型?可行嗎?英國成功案例告訴您)
2. 將 100% 使用再生能源設為目標並規劃路徑
這將創造許多與太陽光電、風電、節能、儲能設備等與再生能源相關的新工作機會。
3. 建立更健全完善的大眾運輸系統
與其興建更多馬路,不如規劃更綿密便利的大眾交通網,不僅能節省能源使用、疏通交通,更能大幅改善空氣與環境品質。(延伸閱讀:在後疫情時代,4個面向打造綠色城市)
4. 投資建設更多永續住宅
這不僅能提供更多居所,讓人民溫暖度過寒冬,並能創造大量建設、建築節能保溫技術等相關工作機會。
5. 對身處氣候危機前緣的弱勢國家加強財政支持
除非所有的國家都加入綠色轉型,否則世界不會真正安全。氣候工作無法由少數國家達成,富裕國家大量排碳,受衝擊最甚的卻是碳排最少的貧窮國家,富國應擔起更多責任,並協助脆弱國家挺過轉型的陣痛期。
6. 停止食品大廠對森林與自然的破壞
為了生產工業化肉品而大規模毀林,是導致氣候變遷的一大主因。我們應終結企業的污染行為、倡導縮減肉食、減少食物浪費,並推廣永續的食物生產方式。(延伸閱讀:7個理由告訴您:為什麼減少肉食對環境有益?)
7. 為環境保護設定更高的法律標準
自然環境不但是碳的最大儲存系統,也是野生動植物的生存之地,近期顛覆人類生活的全球疫情告訴我們,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。(延伸閱讀:什麼是生物多樣性?對人類的重要性?)
8. 停止使海洋枯竭的破壞性漁業
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匯,健康的海洋是抵禦全球暖化的最後防線。為了保護海洋的健康,我們必須在 2030 年前將至少 30% 的海洋列為保護區,並在其餘的區域也減少過度捕撈。(延伸閱讀:海洋儲碳神器!5個拯救氣候的海洋無名英雄)
9. 減少塑膠製造與一次性的塑膠使用
一次性塑膠、快時尚與其他使用大量塑膠的產業,都應該要受到適當的政府監管,從源頭減塑。(延伸閱讀:重複使用更安全:超過125位專家砲轟塑膠產業)
10. 要求金融體系及政府資源投入支持氣候工作,而非反其道而行
面對日益緊迫的氣候危機,每個國家都應盡其所能減少碳排,保護自然環境。同時當能源轉型成為全球主流,唯有走在前端,才能把握綠色經濟的先機。例如蘋果等大廠近期宣布,未來將要求供應商全面使用再生能源。換言之,臺灣必須加速發展綠能,才能維持許多產業的國際競爭力。(延伸閱讀:企業標竿引領能源轉型,未來10年您不能錯過的全球綠趨勢)
任何暖化,即使是攝氏 1.5 度的升溫,都會對生態造成負面影響,但是就算我們只能將暖化控制在 2 度以內,仍然比毫無作為要強上許多。邀請您一起督促政府,做對的事,為自己與下一代守住更安全永續的未來。
延伸閱讀:
原文:Are world leaders on track to sort out the climate and nature crisis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