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首頁 v2018

推動改變

專題報導 氣候
6 min

電影《怒火地平線》:海上鑽油平臺爆炸真實事件,警示石油風險

作者: 綠色和平專欄作者 Tina Yuan

電影《怒火地平線》(Deepwater Horizon)深刻地呈現 2010 年,位於美國墨西哥灣海上鑽油平臺「深水地平線」發生的重大爆炸事故,不僅奪走人命,也嚴重污染海洋生態。這起結合工安、環境、能源議題的真實事件,帶給後世哪些關鍵啟發和警示?

一部災難片的背後,除了展現真實且撼動人心的視覺效果,多少也期望刺激觀眾反思:如何避免災禍?災難面前,人類的渺小和偉大?事故成因是否依舊存在?我們有沒有其他選擇?

這次要看的電影是《怒火地平線》(Deepwater Horizon),雖然事件距今已超過 13 年,但真的不能「看完就算了」。

重現美國最慘重石油災害,其實是人禍

2016 年上映的《怒火地平線》改編自 2010 年 4 月 20 日,於美國墨西哥灣發生的「深水地平線」鑽油平臺爆炸事故,由彼得柏格(Peter Berg)執導,《變形金剛》馬克華柏格(Mark Wahlberg)飾演主角,呈現當年事件經過。

2016年9月26日,電影《怒火地平線》(Deepwater Horizon)歐洲首映會,演員馬克華柏格(Mark Wahlberg,左)飾演男主角,與本尊Mike Williams出席。
2016年9月26日,電影《怒火地平線》(Deepwater Horizon)歐洲首映會,演員馬克華柏格(Mark Wahlberg,左)飾演男主角,與本尊Mike Williams(右)出席。 © 達志影像

男主角 Mike Williams 與油井工程負責人 Jimmy Harrell 一行人,和英國石油公司(BP)監督人員坐上小飛機,來到位於路易斯安那海岸(Louisiana Coast)東南方 41 哩處的「深水地平線」(Deepwater Horizon)海上鑽油平臺。當時工程已延宕 43 天、超支 5,000 萬美元,BP 人員非常焦急,抵達後便要求技術人員省略檢測工作,趕工完成工程

此時的鑽油平臺上大大小小的機器設備,已有約 10% 出現故障,但 BP 為節省成本置之不理。即使油井壓力測試出現異常,技術人員要求應暫停作業,BP 仍然指責他們小題大作。種種輕率、執意作業的堆疊之下,最終油井壓力過高,使井噴衝破管線引發爆炸,導致 126 名人員身陷火海,而且是在油井上充滿甲烷的空間,處境非常危險。

雖然在極力搶救、逃生後,多數人員獲救,但仍有 11 人不幸罹難,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慘重的石油災害

墨西哥灣漏油事故造成多大災難?

電影主要著墨於人員傷亡,在近 30 分鐘篇幅呈現油井工程人員逃生或喪命,展現油井出現事故時的殺傷力和危險性,沒有任何本錢輕忽,一旦發生,絕對是慘絕人寰。透過家屬焦急的神情、片尾 11 位罹難者姓名和照片,都提醒著觀眾「這是真實發生過的事件」,猶如一記記重拳打在觀影者心上。

當然,事故傷害的不只有「深水地平線」上的人員。

2010年,BP鑽油平臺觸發美國史上最嚴重漏油災難,造成11名工人死亡,數以百萬桶原油污染墨西哥灣,這件事故被拍成電影「怒火地平線」(Deepwater Horizon)。
2010年4月21日,位於美國墨西哥灣的「深水地平線」(Deepwater Horizon)鑽油平臺爆炸隔天,消防船試圖撲滅火勢。 © The United States Coast Guard

井噴持續了 87 天,直到事故發生 5 個月後才解決洩油,期間估計共有 7 億 5,700 萬公升的原油流入墨西哥灣,相當於 300 座奧運標準泳池容量。其中大約有 5 億公升原油漂浮海上,覆蓋了 2,500 平方公里海面,造成嚴重生態浩劫。

根據美國環保署(EPA)與海洋暨大氣總署(NOAA)的調查報告,共約 6 千隻鳥類、近 600 隻海龜、近 100 隻海豚等哺乳類動物,因該洩油事故死亡

國家地理的報導更指出,有研究顯示整個水層生態,包括微小細菌、深海珊瑚、節肢動物都受到影響,可能需要數十年才能恢復。

Brown Pelican in Louisiana. © Jose Luis Magana / Greenpeace
2010年6月6日,一隻身上沾滿油污的鵜鶘。在墨西哥灣油井爆炸事件一個多月後,洩漏的原油仍持續污染海洋至更遠的水域,衝擊無數海洋生物。 © Jose Luis Magana / Greenpeace

這起事故促使美國提出一套專門針對鑽油平臺的安全性檢查 SOP,並制定更嚴格的規範,監測鑽油期間的可燃氣體與防堵設計。BP 也以「燃燒法」和「散油法」處裡漂浮在海面上的原油,但無論是燃燒所產生的濃煙,還是投入海中的化學物質,都對環境和當地生物帶來更多危害風險

2015 年,BP 支付 208 億美金與美國政府達成和解,而在電影中出現的兩位 BP 督導員(Robert Kaluza 和 Donald Vidrine)曾被告發過失致死,但指控也在 2015 年被駁回。

深水地平線油井爆炸 © Daniel Beltrá / Greenpeace
2010年5月18日,「深水地平線」油井爆炸後,大量原油從斷裂的油管湧出,估計約有5億公升原油漂浮海上,覆蓋了2,500平方公里海面。照片為距離油井11公里外,海面上滿是油污。 © Daniel Beltrá / Greenpeace

遺憾的是,嚴重洩油事故仍繼續發生

其實在開採、運輸、燃燒石油的每個階段,都有洩油和污染的風險。過去數年間,全球海上的漏油事故依然層出不窮,不斷地提醒我們開採石油風險很高,無論是為了保護海洋環境或減緩氣候變遷,都應停止依賴化石燃料

  • 2016 年 5 月,殼牌石油(SHELL)於美國墨西哥灣的油田發生漏油事件,海上油污面積約 63 平方公里。
  • 2018 年 3 月,印尼婆羅洲外海的一條海底油管破裂,污染 129 平方公里海域及 60 公里海岸線,熊熊大火更導致 5 名漁民喪生。
  • 2020 年 7 月,印度洋上載有 4,000 噸燃油的日本貨輪「若潮號」因故擱淺,船身破裂導致超過千噸燃油外洩,污染大片海洋、珊瑚礁、紅樹林,也影響當地人民生計。
  • 2021 年 7 月,臺灣中油高雄大林煉油廠的海上油管滲漏,污染 2 處海洋生態保護區。
  • 2022 年 1 月,秘魯外海一艘油輪發生原油外洩,又因東加海底火山爆炸引發海嘯,使石油被沖往海岸,漏油面積超過 100 平方公里,污染 140 公里海岸線。
  • 同樣是 2022 年 1 月,厄瓜多一條油管破裂,導致 6,300 桶石油外洩,蔓延至亞馬遜雨林。
  • 30 年前於大西洋北海的石油鑽井作業,發生重大噴井事故後,數十年間仍在海中持續排放甲烷。
  • 葉門外海一艘載 114 萬桶石油的油輪 FSO Safer,在 2015 年爆發內戰後廢棄至今,老舊船身隨時可能觸發漏油風險。

雖然如此,全球許多石油公司仍堅持繼續開採原油,甚至將目光轉向含藏數百億桶石油的北極

2018年3月31日,印尼東加里曼丹外海發生海底油管破裂,引發嚴重大火,導致5位漁民喪生,洩油污染129平方公里海域。 © Paksi Sandang Prabowo / Kaltim Post / Greenpeace

BP英國石油宣布減產?事情沒那麼簡單

隨著減緩氣候變遷和保護海洋成為國際共識,許多石油與天然氣巨擘開始提出減產、暫停開發案的計畫。2020 年 8 月,英國石油(BP)宣布 2030 年減產 40% 石油與天然氣、增產再生能源 20 倍、為研發低碳計數投入 10 倍資金等計畫,並預計 2050 年達成「淨零碳排」。

BP 的公告看似理想,箇中細節其實藏著漏洞。例如所謂「減產 40% 石油與天然氣」,僅計算 BP 全資擁有的公司,不包含所有產業和商品;BP 聲稱發展綠色能源,卻是提倡由化石燃料製造氫氣、推崇助長砍伐的生質燃料(biofuels)。

BP 是不是真的「改邪歸正」?可能還需要時間與行動證明。

2019年綠色和平行動者於英國石油公司在北海上的鑽油臺前,手舉「氣候緊急」旗幟,要求停止進行新的鑽油計畫,轉向發展再生能源,減緩氣候變遷。
2019年6月19日,綠色和平行動者在大西洋北海上,向英國石油公司(BP)的鑽油平臺舉布條倡議,要求該企業停止開採石油,為阻止氣候危機負起責任。 © Greenpeace

工安事故的借鏡?還是大自然的警告?

雖然一開始就知道油井會發生爆炸,不過這部電影善用快節奏的剪接和緊張的音效,刻畫角色們在油井爆炸前的細微的焦慮動作,讓我不斷堆疊不安情緒。(而且當角色對話分享彼此之後的計畫,都讓我覺得在立 flag)

我認為事故之所以發生,有很大的原因是人為疏失。抱著僥倖心態草率行事,並以利益為優先考量,忽視了長遠安全的重要,加上權力不對等無法順暢溝通,才會釀成悲劇

同時,工作設備長期故障導致人員誤判、降低戒心,延誤了反應和補救的時間,也許可為所有工安訓練作借鏡。

另外,我很喜歡在電影開頭,男主角 Mike 的女兒對石油的比喻,其威力如數百萬年前的恐龍般巨大。石油是由遠古生物的遺骸,堆積在海底經過長年壓縮、加熱,逐漸形成。因此深埋海底的恐龍化石,在海水和重力的擠壓之下,成為如今的石油,像史前巨獸般充滿力量,從鑿出的洞奔騰而出。

MY Esperanza in front of Stena Don Drilling Platform in the Arctic. © Will Rose / Greenpeace
綠色和平船艦「希望號」於北極海上,以布條「超越石油」(Go Beyong Oil)向鑽油平臺倡議,要求從高風險的石油探鑽轉向永續未來。 © Will Rose / Greenpeace

縱使人類用科技創造出無數劃時代的發明,大自然的威力並不是我們有能力駕馭和掌控的,而且往往難以預料。每當自然災害發生時,都在提醒我們要更謹慎對待與大自然的關係,三思是否有更永續、安全的選項,否則人類終將被自己的傲慢和貪婪吞噬。

目前社會的運作還是以石油、天然氣為主要能源,這些能源甚至成為國際政治的強勢籌碼。我有時會想,既然人類有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,何不用來開發更安全、有效的能源造福更多人,而非少數握有大權的企業

如果石油能長埋地下,各國擁有自給自足的能源,幫助人人能滿足基本生存需求,或許平等無爭的生活就在不遠處。(吧?)

延伸閱讀:

 

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