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首頁 v2018

推動改變

專題報導 海洋
5 mins

保護海洋生態50年,綠色和平為什麼現在極力推動《全球海洋公約》 ?

作者: Greenpeace 綠色和平

大海的環境與地球健康息息相關,綠色和平在過去 50 年來積極地從各方面保護海洋,包括阻止工業捕撈、探鑽開發和污染,集結公眾力量一同向政府與企業施壓和遊說,爭取強而有力的政策規範。半世紀以來,全球海洋守護者一起達到哪些精彩里程碑?接下來又要如何推動全面的海洋保護方案?

保護海洋是綠色和平歷史悠久的專案之一,從最早期的反捕鯨、阻擋獵殺海豹、反對傾倒放射性工業廢棄物,到廣泛地倡議禁止流刺網和過度捕撈,以及近十年推動聯合國制定與通過《全球海洋公約》,為全球至少 30% 海洋爭取設立保護區。

如今海洋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,無論是工業捕撈、塑膠污染、氣候變遷、開採化石燃料等。多年來,綠色和平為守護海洋生態,串連全球公眾、科學家、名人,呼籲各政府與企業應避免破壞大海環境。接下來,與您一同回顧綠色和平在過去 50 年來,於全球推動的海洋專案重點。

1970年代開始:阻止工業式漁業大規模撲殺海洋生物

1976年綠色和平行動者駕駛小艇,於太平洋中北部阻止工業捕鯨船。
1976年綠色和平行動者駕駛小艇,於太平洋中北部阻止工業捕鯨船。 © Greenpeace / Rex Weyler

人類從很早就開始奪取大海資源,隨著科技進步,工業式捕撈技術效率提高,卻也使許多海洋生物快速消失。例如商業捕鯨使許多鯨魚品種近乎滅絕,1970 年代,綠色和平行動者透過多次於海上阻擋工業捕鯨船,拍攝畫面公開於眾,終於在 1982 年獲國際捕鯨委員會(IWC)宣布禁止商業捕鯨,並於 1986 年通過《全球禁止捕鯨公約》。(延伸閱讀:【世界鯨魚日】印度洋上的侏儒藍鯨,回顧捕鯨血淚歷史

隨後,為了阻止鮪魚磷蝦鯊魚等海洋生物被大量捕殺,破壞生態平衡,綠色和平多方進行科學研究、發布報告、倡議行動,聚集公眾關注,陸續使業者承諾在部分地區退出捕撈,歐盟船隊也於 1998 年全面禁用破壞性極高的流刺網(driftnet)。此外,綠色和平分析衛星數據,揭露底拖網漁船進逼北冰洋海域,透過 13 萬人連署與倡議行動,獲全球 9 個捕魚大國及歐盟代表承諾:未來 16 年禁止在北極海中部進行商業捕魚

底拖網漁船對海洋生態極具破壞力,卻也是商業捕魚常見的漁法,不僅容易誤捕非目標物種,更會造成破壞海床、過度捕撈等問題。
底拖網漁船對海洋生態極具破壞力,卻也是商業捕魚常見的漁法,不僅容易誤捕非目標物種,更會造成破壞海床、過度捕撈等問題。 © Pierre Gleizes / Greenpeace

然而,工業式漁業仍持續在全球海域進行,高經濟價值魚種依然命在旦夕,破壞型漁法更導致誤捕和混獲(bycatch),造成如鯊魚、海龜魟魚、海鳥等非目標物種死亡。其中,臺灣的遠洋漁業實力是全球強權,綠色和平自 2010 年來持續向臺灣政府與業者表達訴求,一同為永續海洋負起責任,制定更全面的管理政策與保護,為海洋爭取一線生機。

漁業若沒有明確的規範和管理,破壞行漁法將對海洋生態帶來極大傷害,不僅過度捕撈海中資源,也造成大量誤捕和混獲。
漁業若沒有明確的規範和管理,破壞行漁法將對海洋生態帶來極大傷害,不僅過度捕撈海中資源,也造成大量誤捕和混獲。 © Alex Hofford / Greenpeace

1980年代開始:推動保護南極海洋

杳無人煙的南極曾因蘊藏豐富的石油與礦產資源,受各國虎視眈眈。綠色和平爭取在南極談判桌上有一席之地,1987 年於南極設立「世界公園」基地(World Park Base),與眾環保團體守護地球的「最後淨土」。在持續倡議之下,1991 年各國正式簽定《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》禁止於南極開採礦物和探鑽石油,至少到 2048 年。

1991年的南極羅斯海(Ross Sea),在數百萬人的支持下,終於在2016年設立全球最大的海洋保護區,其中四分之三的海域禁止商業捕撈。
1991年的南極羅斯海(Ross Sea),在數百萬人的支持下,終於在2016年設立全球最大的海洋保護區,其中四分之三的海域禁止商業捕撈。 © Greenpeace / Timothy A. Baker

除了南極大陸,為了南極羅斯海(Ross Sea)的獨特生態免於商業捕撈威脅,數年來綠色和平多次在「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委員會」(CCAMLR)倡議訴求,加上數百萬人的支持下,終於在 2016 年成功設立保護區,面積達 155.5 萬平方公里(相當於 43 個臺灣),是全球最大的海洋保護區,其中四分之三將禁止商業捕撈。

守護海洋行動急需您支持!

綠色和平船艦和科研團隊進行實地調查與科學研究,推動在 2030 年前保護全球至少 30% 海洋!

捐款支持

1990年代開始:拒絕石油企業染指海洋!

在海中央設置鑽油臺,本來就對海洋生態造成極高風險,而硬體設施使用完更應妥善處理。但 1995 年,殼牌石油公司(Shell)預計將停用的 Brent Spar 鑽油平臺原地棄置,綠色和平行動者前往現場表達反對、串連公眾聲援,成功阻止這荒謬的事發生。

1995年,綠色和平行動者於殼牌石油公司(Shell)在北海的Brent Spar鑽油平臺,阻止該企業將停用的鑽油設施棄置海中。
1995年,綠色和平行動者於殼牌石油公司(Shell)在北海的Brent Spar鑽油平臺,阻止該企業將停用的鑽油設施棄置海中。 © Greenpeace / David Sims

但是 2019 年,殼牌為了節省成本,再次提出想棄置 4 個仍載有 11,000 噸石油及有毒物質的鑽油平臺,竟獲得英國政府護航。為此,綠色和平船艦「希望號」再次航向 Brent Spar 鑽油平臺,要求殼牌公司撤回計畫,並妥善處置廢棄的油槽。全球支持者更在社群媒體聲援,為守護海洋凝聚公眾力量。

同時,綠色和平也積極推動淘汰化石燃料,避免漏油事件、甲烷外洩、氣候變遷等因素繼續傷害海洋。經過多年行動、匯聚十多萬公眾連署倡議、施壓政商界,近年來陸續傳來好消息:紐西蘭總理於 2018 年宣布停止批出海上石油與天然氣鑽探許可;巴西環境部門表示拒絕為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(Total)批出鑽油許可牌照;2020 年,道達爾石油公司宣布退出亞馬遜珊瑚礁、挪威國營石油企業Equinor宣佈放棄大澳洲灣鑽油計畫

多年來,綠色和平極力向各化石燃料企業倡議,要求停止鑽油、開採天然氣等污染海洋且助長氣候變遷的行為。
多年來,綠色和平極力向各化石燃料企業倡議,要求停止鑽油、開採天然氣等污染海洋且助長氣候變遷的行為。 © Marten van Dijl / Greenpeace

2013年開始:要求深海採礦業者遠離海洋

深海採礦被視為新興產業,不少業者覬覦深海資源,計劃將器械送入海底翻攪海床獲利,但此舉將對敏感又獨特的深海生態造成永久的毀壞。綠色和平分別於 2013 年2019 年發布研究報告,指出深海對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,更具有長遠的研究和探索價值,不應侵擾和破壞。然而,企業以「科學調查」為名,盤算著從中開發圖利,因此 2020 年,研究團隊揭露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和企業間,有著不為人知的密切關聯,發出的深海採礦的探勘合約,更涵蓋超過 100 萬平方公里的國際海床。

2021 年,綠色和平船艦「彩虹勇士號」啟航,前往太平洋突襲深海採礦企業,監視與記錄該企業操作採礦機器人的過程,並直接表達倡議訴求,阻止摧毀海床。此外,也號召太平洋島國人民挺身而出、參與調查,向全球海洋守護者呼救,共同要求各企業:「停止破壞我們賴以維生的海洋」。

2021年,綠色和平於太平洋向海底採礦業者 Global Sea Mineral Resources(GSR)倡議,要求停止破壞海洋。
2021年,綠色和平於太平洋向海底採礦業者 Global Sea Mineral Resources(GSR)倡議,要求停止破壞海洋。 © Marten van Dijl / Greenpeace

1978年開始:運用船艦優勢,進行海上研究調查和倡議

許多環境破壞行為,往往發生在不為人所見的區域,例如海上。綠色和平利用船艦的特性,配合全球各地辦公室的不同專案,在不同海域進行科學生態研究、非法漁業調查、阻止環境破壞、記錄與揭發、倡議行動等。參與成員除了原本的船員和專案團隊外,也包括科學家、名人、行動者和記者。(延伸閱讀:您知道綠色和平有船艦嗎?海上的環境幫手大公開

2021年,綠色和平前往印度洋調查海洋生態現況,海洋科學家Kirsten Thompson博士將器材伸入水中,採集eDNA樣本。
2021年,綠色和平前往印度洋調查海洋生態現況,海洋科學家Kirsten Thompson博士將器材伸入水中,採集eDNA樣本。 © Tommy Trenchard / Greenpeace

除此之外,也曾規劃為期數個月的調查之旅,例如 2019 年從北極到南極跨越大西洋,停留 7 個站點,耗時近 1 年的「守護海洋之旅」;2020 年前往北極調查海冰最低點;2021 年 2 月,揭露深海採礦的「太平洋調查之旅」;以及 2021 年 3 月,針對過度捕撈與生態調查的「印度洋考察之旅」。親赴環境的第一現場,把海洋受到破壞的真實現狀,帶到眾人眼前。2022 年 1 月,綠色和平再次啟航展開遠征,前往南極調查企鵝在氣候變遷下的衝擊,為爭取守護海洋奮力衝刺。

2020年初,綠色和平船艦遠征南極,與科學家團隊調查氣候變遷對企鵝生態的衝擊。
2020年初,綠色和平船艦遠征南極,與科學家團隊調查氣候變遷對企鵝生態的衝擊。 © Abbie Trayler-Smith / Greenpeace

2006年開始:要保護整體海洋,必須制定《全球海洋公約》

數十年守護海洋的歷程中,顯見單個區域、單獨物種的保護已經遠遠追趕不上整體的破壞,尤其許多海洋物種如鯨魚、海龜具有遠距離遷徙的習性,必須制定更全面的管理和規範,才能確實為生態廊道獲得保障。要保護多少的範圍才足夠?綠色和平研究團隊與英國約克大學、牛津大學的學者合作,耗費 1 年時間完成《30 x 30 海洋保護藍圖》報告,從生物、地理、經濟、海洋學等面向,得出「保護 30% 海洋」的結論,並於 2019 年發布。

與此同時,全球海洋專案團隊多年倡議設立全球海洋保護區,早在 2006 年便發布報告提出涵蓋全球 40% 海洋的海洋保護區網絡,並持續進行政治遊說工作。2015 年,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工作小組的結論,終於正式決定擬訂《公海生物多樣性公約》(也稱《全球海洋公約》),各國以「在 2030 年前保護至少的 30% 海洋」目標,展開協商議程。由於現行的措施僅有不到 1% 公海受到足夠保護,加上各國領海所設立的保護區也只有整體的 7.65%,必須更積極地擴大規範。

2020年於瑞典斯德哥爾摩中央車站設置「希望之海」展覽,以真實比例的鯨魚、海洋廢棄物和攝影作品,邀請大眾認識海洋面臨的危機,並支持推動聯合國制定《全球海洋公約》於2030年保護至少30%海洋。
2020年於瑞典斯德哥爾摩中央車站設置「希望之海」展覽,以真實比例的鯨魚、海洋廢棄物和攝影作品,邀請大眾認識海洋面臨的危機,並支持推動聯合國制定《全球海洋公約》於2030年保護至少30%海洋。 © Jana Eriksson / Greenpeace

綠色和平邀集眾多名人為海洋發聲,包括奧斯卡影帝哈維爾巴登(Javier Bardem)、演員雪琳伍德利(Shailene Woodley)、法國女星瑪莉詠柯蒂亞(Marion Cotillard)和臺灣主持人陶晶瑩,在各地呼籲大眾加入守護海洋的行列,支持成立全球海洋保護區。其中,哈維爾巴登更代表綠色和平,在聯合國發表演說,呼籲各國政府拯救全球海洋。截至目前,全球已有約 370 萬公眾連署期望通過《全球海洋公約》,更有約 100 個國家表示以不同程度支持 2030 年保護 30% 海洋的目標

位於印尼西巴布亞省水域的綠蠵龜。海洋環境必須受到足夠的保護,才能使海中多元豐富的生態得以留存。
位於印尼西巴布亞省水域的綠蠵龜。海洋環境必須受到足夠的保護,才能使海中多元豐富的生態得以留存。 © Awaludinnoer / Greenpeace

《全球海洋公約》通過與否,將取決於聯合國將召開的最後一輪政府間協商會議(IGC4)。此會議原訂在 2020 年舉行,但因疫情二度延期至 2022 年 3 月。但與此同時,長久以來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的許多產業,也將運用資金與權勢企圖阻止條約通過。

全球海洋相連,身在臺灣的我們無法置身事外。邀請您加入守護海洋的力量,與綠色和平一同堆動各政府負起環境責任,為我們珍貴的大海與眾多以海為生的物種,爭取強而有力的庇護,使您我及未來世代得以擁有豐饒美麗的蔚藍大海,盼地球生生不息。

延伸閱讀:

捐助支持 捐助支持